如何提高孩子學習積極性,是家長們留言頻率最高的話題。如果孩子不想上學、不愛學習,該怎么辦呢? 今天早晨,我又看到一個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很厭惡學習,看,“很”、“厭惡”這兩個字眼兒,都用到了孩子身上。然后她還說,“作業雖然都做了,但是英語完成得不好,我一提醒他,他就發火?!? 可以說,如何提高孩子學習積極性,是家長們留言頻率最高的話題。如果孩子不想上學、不愛學習,該怎么辦呢? 1 了解這8個心理學規律 小考都挺好,大考就砸鍋(詹森效應 ) 曾經有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一到賽場就會失利,自己和他人都很失望。由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因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類似現象,平時名列前茅的學生一到大考,就發揮失常,表現出緊張、慌亂,甚至記憶驟退,腦海里一片空白。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結果期望值過高,想要成功,又怕失敗,患得患失,壓力過大。結果造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失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各種癥狀就隨之而生。 啟示:要教會孩子注重過程,淡化結果。學會關注過程中的付出與收獲,而不僅僅是看結果如何。 給孩子留點“空白”(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很不耐煩,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最終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于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這種由于刺激過多、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啟示:孩子考試沒考好,有的父母只要一看到孩子看電視或者玩游戲就會跟孩子提起沒考好的事情,讓孩子感覺“又來了”,使孩子從最初的內疚不安到后來的不耐煩最后反感討厭。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要超過限度,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逆反的心理也會隨之降低。 怎樣才能激發學習興趣(德西效應) 當一個人做一件事很開心時,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一次實驗,他隨機挑選一些學生解答智力難題。實驗的第一階段,所有學生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獎勵組的學生完成一道難題就會得到1美元獎勵,無獎勵組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第三階段,讓學生們自主學習,研究員通過觀察學生在業余時間是否繼續做題,來判斷學生對解題的興趣。結果發現,被獎勵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地快,而未被獎勵的學生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解題。 啟示:不要隨便獎勵孩子,并不是所有的獎勵都會讓孩子更愿意做一件事,獎勵也會澆滅他們對一件事的興趣。 誰都喜歡“夠得著”的目標(登門坎效應)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這個人為了給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實驗者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個居民區,先請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愿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后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啟示:在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時,我們不要在最初就給孩子設立一個難以完成的大目標,而要根據孩子的能力制定他們“夠得著”的目標。比如,希望孩子養成快速寫作業的習慣,我們可以先讓孩子從自我分析開始;第二個階段在學校完成三項作業;第三個階段九點以前完成等等,根據自身情況制訂一個時間段(一周、半月或一個月)養成一個好習慣的目標。 面對壓力怎么辦(齊加尼克效應 ) 因壓力導致心理上的緊張狀態,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作過一次實驗:他將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期間,齊加尼克對一組受試者進行干預,使他們無法完成任務,而讓另一組順利完成任務。結果發現: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出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 啟示:孩子完不成作業或完不成學校的任務時,雖然表現得滿不在乎或者逃避,其實他們的內心很焦慮。在這種情況下,指責只會讓他們更有壓力,更加逃避。和孩子一起,幫助他們完成任務,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被關注的力量(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是指當人們意識到自己被關注或觀察時,會刻意改變自己某些言語和行為的效應。 1924年11月,哈佛大學的心理專家在霍桑工廠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選定了六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試圖通過改善照明、工資、休息時間、午餐等因素,找到提高員工效率的方法。歷時九年的實驗和研究,學者們終于發現在霍桑試驗中,當這六名女工被抽出來成為一組的時候,她們就意識到自己是這些專家一直關心的對象,這種受注意的感覺使得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被關注的。 啟示:給予孩子一些權力,比如:學習任務的規劃、分擔家務、零花錢的管理等等,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自我能力的認可,這份關注能夠激發孩子們前進的動力,證明自己是值得被關注的。 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感受(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我們對一個人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就會依據這些印象來推論他其他方面的特征。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做了一個試驗。上課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向一個班的學生介紹他時,實驗者用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詞,向另一個班的學生介紹他時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項都相同。下課之后,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回避。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會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啟示:孩子對于老師和同學的態度會影響到他們在學校的積極性,所以與孩子交流時,不要過早地對他的老師和同學做出評價,要鼓勵孩子盡可能多地與他們交流,更加全面地看身邊的人,不要因為某句話或某個舉動就認為這個人一定是什么樣的。 抽刀斷水水更流(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越想得到。這與人們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關,這種由于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就是“禁果效應”。 啟示:很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早熟或因為早戀而影響學習,于是就控制孩子上網或與異性的接觸。但這樣的阻止反而讓孩子更加好奇網上的內容和外面的世界,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可能還會騙父母,父母就會失去正面引導孩子的機會。孩子遲早會走入外面的世界,與其不讓孩子接觸,不如與他們分享利弊,教會他們自我保護、自己判斷的能力。 3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很多媽媽覺得孩子還小,所以并不忌諱在孩子面前換衣服,有些媽媽還經常和兒子一起洗澡,相比于爸爸,覺得自己更能照顧好孩子。 即使有時候被孩子問一些奇怪的問題,媽媽也只是打打馬虎眼就過去了,并不會放在心上,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殊不知,媽媽當著孩子的面換衣服,正在慢慢的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阻礙孩子的性教育。 -1- 孩子不懂得愛惜自己的身體 想想我們平時生活中,是不是也經常不避諱地在孩子面前換衣服、洗澡?表面上的確不會對孩子造成什么影響,但時間久了就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在別人面前換衣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自然而然的把這種“坦誠相見”當成了習慣,所以才有了上面發生的悲劇。 所以,媽媽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一種意識:身體是我們的秘密,任何時候都不能給別人看!只有孩子發自內心的去在乎自己的身體,他才能有意識的去保護自己的身體。 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是在模仿父母,只有父母自己在孩子面前注意了,孩子才能學著在別人面前注意。 -2- 孩子易早熟 而如果家長一直在孩子面前毫不注意的換衣服,勢必會不斷加重孩子的好奇心。有些孩子可能直接問爸爸媽媽是怎么回事,經過爸媽解釋就明白了;而有些孩子問了之后得不到答案,就選擇自己探索,萬一探索方法不當,孩子性早熟,導致孩子做出一些不正常甚至犯法的事情來,后果將不堪設想。 -3- 性教育,3歲是個分水嶺 孩子從3歲開始產生性萌芽,3-6歲,是兒童性教育最好的時期。 在孩子3歲以前,媽媽是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洗澡的。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看到大人沒穿衣服的樣子時,就像看到一顆大白菜、一件新鮮玩具一樣,他們想知道那是什么東西。當孩子好奇彼此的身體時,媽媽誠實地告訴他,那是身體的什么部位,有什么用就是了。 直言不諱,不會給孩子帶來什么負面的影響。而藏著掖著,欲說還休,反而容易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將來更難引導和約束! 但孩子3歲以后,爸爸媽媽就盡量不要赤裸裸地出現在孩子面前了,以培養孩子的界限感和隱私意識。就算有些孩子晚熟,最晚也不要超過5歲。 而且孩子5歲后,不僅媽媽要避免在兒子面前換衣服、爸爸避開女兒換衣服,還要引導孩子尊重別人的隱私。比如孩子換衣服或洗澡時,要提醒孩子關門,爸媽換衣服時孩子也要回避,讓孩子養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習慣。 最后,一定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不能讓任何人看到他的身體——尤其是隱私部位,不能隨意暴露。 當著孩子的面換衣服雖是小事,但對孩子的影響一點都不小,希望引起媽媽們的重視
近日隨著季節的變換,天氣轉冷,很多孩子在早晨不愿起床,造成孩子入園遲到現象逐漸增多! 首先:不利于孩子養成正確的時間觀 其次:不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 每當孩子起床哭鬧或撒嬌,家長就會妥協,覺得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其實孩子的品格需要從小培養,不要讓孩子覺得任何事都可以放棄,有困難就可以逃避。 1. 明確要求,不給遲到找理由 多和孩子進行一些和時間有關的小游戲或者故事,加深孩子對于時間的認識與理解。 小小滿足孩子早上賴床幾分鐘的愿望,也可消除孩子起床的抵觸情緒。 4. 培養孩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 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松,說你的孩子那么優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 好母親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親是,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甚至老師都已經找孩子談話了,她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進入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象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于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02 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我接觸過數百位優秀的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識一個,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嗎?其實,文盲并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同樣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點訪談》曾介紹過世界中學生奧數金牌獲得者安金鵬的事跡。他家里極窮,考取了重點中學,卻沒有錢上,父親說讓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學還沒有工作呢,更何況你能不能考上大學還不知道。 但母親堅決不同意,將家里唯一的一頭驢賣了。孩子在中學里是唯一一位連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連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這樣來說孩子全靠自己了吧? 當面一問才知道,雖然這位母親連小學都沒有畢業,但她卻讓自己的孩子在小學之前就把四則運算做得滾瓜爛熟。僅此一點又有幾個大學畢業的父母能夠做到呢? 03 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的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我們父母有意或無意培養出來的。其實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是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質教育。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 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制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 當務之急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04 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關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確的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回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來適應。 據統計,我國有近1000萬“閑散”的未成年人。所謂閑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愿讀書,選擇輟學的孩子。這其中94%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后、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為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導師。 好成績當然是學校老師帶出來的,但在應試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這些好成績正越來越多地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05 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于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沖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于內在的心理動蕩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們良好的溝通來源于自覺地遵循了以下這三條原則: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并且聽懂孩子話里的真實意思。 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 第三個步驟是建議,有道理的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里應該給予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的最差的。 06 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 遺憾的是,現在對品德重視的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至于說到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更是父母們不愿聽的海外奇談,因為與當下的考試分數無關! 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主人公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意志、胸懷、品德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這種“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里。 讓孩子養成大胸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社會和自己。
其實, 所謂叛逆, 不過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 對孩子來說 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 如果你能真正理解 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 尊重他的成長, 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以, 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 你一定得這樣管! -01-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么樣的,在他那里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而且孩子雖然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在與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比如當別人搶他玩具時,情急之下他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一個是因為手腳敏感期,一個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該怎樣正確表達意見,慌亂中做出的隨心所欲的反應。 那么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 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2 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面條?咱們現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后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范圍內的,然后很嚴肅地再重復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沖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你的范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3 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4 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雖然孩子是以玩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須立馬停止的,你要給他做出反應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盡早提醒,5分鐘后我們出門去哦!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5 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斗智斗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么是規則,什么是規矩! 第二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后,他們的主要社交不再是家人、鄰居了,而是學校的同學和老師,步入了小學學堂,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決定,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擅艿氖?,他們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的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方式就得跟著變,對待這個時期叛逆的孩子,父母應該更多的以互動的方式來溝通,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觀點,再來進行評論。 父母可以適當的下放權力,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讓他充分的感覺被尊重被肯定。 比如對于興趣愛好的培養,孩子不喜歡彈鋼琴,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是否想要發展這方面的愛好等,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孩子高興,媽媽也輕松,學習動機增強,才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當然,這一時期的孩子,因為將他們精力都用在了與父母對抗上,他們的成績可能會很不穩定,而且孩子會因為沒得到恰當的引導,變得更加叛逆。這時,父母要有技巧的化解與孩子的對峙狀態,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 此外,這個時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比如飯前做作業,飯后看二十分鐘電視,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有助于幫你更好地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 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由于心理發育還尚未成熟,常常會覺得有挫敗感,處于“煩著呢”狀態。這個時期孩子:好面子、自尊心強、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做出一些挑戰父母權威的事,這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獨立宣言。 在這個時期,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么,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強。 父母要盡量少干預孩子,盡可能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就算孩子有什么做得不對,也要把所有問題集中到一起,雞毛蒜皮的小事盡量忽略,只選最重要的三四個問題,一個月左右和孩子集中談一次。在談的時候,千萬別要長篇大論。只有說的少,孩子越會聽得專注,才會用心去加以重視。 父母要開始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此外,父母可以多給孩子看一些積極的勵志書,比如名人傳記等,讓他內心有個學習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另外,這個時期可以多帶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去高校學府感受感受等等,給予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 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另外,夫妻恩愛是最好的家長,家庭氛圍越是劍拔弩張,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諒的錯誤,更不是什么無法解決的難題。 他對于孩子來說是一次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作為家長無需過分的焦慮,只需要放下慣有權威,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導,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就好。
智慧,就是用你的頭腦對事物進行判斷,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方法。 即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的能力叫智慧。 沒有智慧,方法一點兒用也沒有,成就孩子一生,從做卓越父母開始。
Copyright © 2017 河北育博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人:薛老師